洞头区东屏街道天后圣母庙:显赫敷功德,慈悲佑人民 | ||||
|
||||
东屏天后圣母庙又名天后宫,坐落于山青海碧、绿树葱茏的东屏中仑村,相传始建于明熹宗天啟年间公元1622年,据说是洞头本岛最早的天后宫。当时后垄一带海上贸易活跃,生意兴隆,商贾云集,形成名噪一时的海上商业贸易一条街——“后垄街”。海上贸易有两怕,一怕风浪,二怕海贼,作为海上平安女神的妈祖,自然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因此,建天后宫,祈佑平安成了人们的夙愿。不久后恰好有一艘福建商船带来了一尊妈祖像,于是人们就在后垄商业街旁修建了天后宫。 妈祖,姓林名默,又叫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林默自小聪明颖悟、善良勇敢、正直无私,喜爱钻研医道,能教人防疫救灾,少年时勤学天象之术来为大家预测天气变化,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只,因而极受人们的敬重与爱戴。 据传,有一回林默在睡梦中依稀听到海面传来隆隆涛声,惊醒后她马上跑到海边的崖石旁,只见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几点白光,还隐隐传来呼救声,她知道,那一定是船队迷失航向了。这时再驾舟引航已来不及,为救船队,她毅然点燃了自己的祖屋。湄洲岛上的冲天火光照得很远很远,为海上被困船队燃起了方向之光与希望之光,在火光的引航下,船队终于化险为夷。为纪念林默焚屋引航的感人事迹,洞头形成了“迎火鼎”民俗活动,该活动还曾让一场灾祸消弭于无形。有一年,迎火鼎队伍鼓乐齐鸣地从妈祖宫出发,有两艘海盗船偷偷摸摸向港口驶来,快要接近港口时,突然看到山头火光冲天,立即惊恐起来,以为人们已经察觉到他们的行踪,便匆匆调转船头,向外海遁去。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不幸落水身亡,年仅28岁。乡亲们不愿承认林默死去,便说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救人去了。此后,沿海一带百姓感念妈祖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对她的仰慕和爱戴越发深厚广泛。洞头地处东海之滨,与海为伴、以海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们期望受到妈祖救助而化险成祥,形成了信奉妈祖的特色风俗,民间还流传着“妈祖印”守护渔港安宁的传说。天后宫前近百米处有一座小岛礁,状似印模,人们称之为“妈祖印”。每年夏季风暴来临时,海浪滚滚而来,有如万马奔腾,可浪头涌到妈祖印时,却会自然退去,港区周边的上千户人家免受风浪袭击,港内停泊的渔船得以保全,因此被称为“妈祖圣地”。 每年三月廿三与九月初九,天后宫将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与妈祖巡安活动表达对妈祖的感恩与尊崇之情,逐渐形成了具有洞头特色的妈祖祭典。2011年6月,洞头妈祖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后宫在保持传统祭典仪式的基础上,创新形式,举办了一系列妈祖文化活动,特别是妈祖平安节,已成为洞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妈祖平安节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十届,从2018年开始连续两年被纳入“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活动影响力。此外,洞头充分发挥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地域优势,组织开展两岸同心妈祖文化沙龙、共同编创妈祖事迹舞台剧等系列活动,不断增进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乡情、亲情和友情的凝聚,有力推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妈祖悲天悯人、弘仁普济的大爱精神,安邦庇民、无畏救难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已经注入到洞头的文化血脉,在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众志成城的“五岛连桥”精神、大爱大善的“兰小草”精神中发展延续着,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海洋精魂。天后宫将继续加深对妈祖文化的内涵研究,彰显并运用好这些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美德,让妈祖文化绽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