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海滨汤和庙:汤河信俗永流传忠诚德正耀古今 | ||||
|
||||
汤和庙位于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所)十字街头,为纪念明洪武年间抗倭名将汤和而建,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史•汤和传》记载:“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敌,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表彰汤和筑城功绩,巡按御史报经明朝廷批准在宁村所城建立东瓯襄武王汤公庙,清康熙年间改“城隍庙”,后称汤和庙。如今宁村所城已经不再,但汤和庙基本上仍保留原状,庙宽平面为长方形,宽约20m,纵深约为120m,主体从照壁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后殿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扩建,建筑风格为典型明代建筑风格。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童年的汤和有壮志,童年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后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1352年加入义军,历经驻守常州、平定福建、西征北战、擒获蛮族,功勋卓越。1388年汤和告老还乡后,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 汤和老将军再次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竭诚尽责,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当年汤和在沿海组建的边防军,当时称“卫所军”,在宁村等地治军的做法是:“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即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当地抗倭将士,在宁村娶妻生子。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战时为卒,农时为民,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汤和离去后,留下卫所军长期驻扎在宁村。定居于宁村的抗倭战士后裔,为缅怀汤和造城功德,家家设立神位纸牌祭祀,上写“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人民视汤和为保护神,尊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请于朝,建成汤和庙,俗称“城隍庙”。 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纪念汤和活动,形成汤和庙会,或称宁城庙会,俗称城隍爷汤和出巡、永嘉场“抬佛”,此俗传承400年,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一年一度的“汤和信俗”。汤和信俗以其突出的思想性区别于其他庙会,它的“祭祖”不是通常意义上以家族为单位的祖先祭拜仪式,而是对民族英雄汤和及在抵抗外族入侵中牺牲的先祖的群体性祭奠行为,告诫后人牢记历史。如在收埋抗倭战争中牺牲将士与倭患中死难同胞的地方——抗倭英烈墓园,告慰战死沙场官兵英灵、追悼倭难亡魂等仪式,整个活动内容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这一内涵使汤和信俗在我国古老的中元习俗中独树一帜。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村汤和庙通过缅怀汤和,以“忠”字为主题,用“忠”字来叙述抗倭英雄汤和的故事,修建了汤河故事展厅,通过缅怀、信奉汤和,告诫后人牢记历史,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传承优秀的民间信仰文化,切实发挥了教化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