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间信仰故事
平阳萧江陈府殿:大鼓雷音,永葆太平
时间:2021-04-09 16:32:03 来源:市民宗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桔坡圣庙鼓声闻,

面设宴席君客行。

初一声震十五闻,

胜迹流芳国内震。

诗句中“圣庙”指位于萧江镇桔坡山西坡的陈府殿,殿内存有“天下第一大鼓——萧江大鼓”。大鼓雷音,永葆太平,据当地老人说,大鼓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是平阳南港——鳌江流域作为抗倭的号令和信物,声音洪亮无比,数里可闻。

陈府殿内则供奉着陈府高真和陈府圣王等神像25尊,有关陈府高真抗击倭寇和陈府圣王廉政爱民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感人至深。

陈府高真原名陈仲真,是苍南县芦浦镇人。年少时好学武功,可以说是十八样武艺样样精通;成年后,搬到海滨小村老台居住。明朝末期,东南沿海屡受倭寇侵犯,民众深受其害,经常听闻倭寇的残暴和戚家军抗倭故事的陈仲真,自小就满怀忠贞爱国之情,在劳动之余主动请缨,他一边和乡亲们商量如何抗击倭寇,一边组织乡亲们操练武艺、演练战术,在倭寇入侵时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多次打退了倭寇,保护了乡亲们性命和家园。时间如水,岁月如梭,陈仲真也在一次次的抗击倭寇仲到了古稀之年,不料,有天早晨,孤身一人下海劳作的陈仲真不幸遇到了一支倭寇队伍,因寡不敌众,最后被活活折磨致死。消息传入村庄,伤心难过的乡亲们嚎啕痛哭,将他们心中的抗倭英雄陈仲真的遗体埋葬在老堠台旁,又在他墓旁垒石筑屋立灵位祭祀。往后,每当半夜,乡亲们似乎总能听到海滩上响起反击的角锣声,犹如陈仲真在海涂抗击倭寇,时刻提醒着乡亲们对倭寇的侵犯更加的提高警惕。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事越传越神。大清嘉庆年间,皇帝得知此事,连连称奇,下旨封陈仲真为“护国佑民 陈府高真”,准立庙历代祭祀。

陈府圣王姓陈名陶,是江西洪州人。年幼时聪明伶俐,过目成诵,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深入义旨,融会贯通,后来被一位老道长收为弟子。在道长的指导下,陈陶十八岁就通经史、谙音律、知天文、熟地理,得中科举,任福建漳州太守。就任太守后,陈陶勤于政务,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在百姓中威望极高。晚唐明宗年间,世道纷乱,陈陶弃官归隐,但人们常常见到他在深山悬崖、峡谷、深潭之旁,采集药物,为乡民治病,乡民称之为陈圣人,陈陶仙逝后,百姓感激他的恩德,立庙奉祀。

若干年后,萧江桔坡山一带群众为陈仲真和陈陶为国为民的情怀感动,专门建造陈府殿,供奉护国佑民陈府高真和陈府圣王。建成后的陈府殿东眺龙港镇之繁华,西视萧江镇之万象,琉璃红瓦、青龙盘旋、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壮观。这里香客长年不断,祈福保安、许愿、法事道场等活动层出不穷;每年都会举办纪念陈府高真和陈府圣王寿诞等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逢当地庙会、集市等传统节日时,殿里的大鼓擂响,伴随着欢快热闹的民间表演,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而围绕陈府高真和陈府圣王的种种传说故事,也在千百年来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民间口耳相传,不仅激发了人们爱国报国的崇高精神品质,更成为当地民间的无字道德教材,成为民间教化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桔坡山陈府殿也逐渐成为发扬忠信文化、宣传清风正气的精神地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