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曹村镇曹东村瑞乐宫:桃李书香 典范隽永 | ||||
|
||||
天工有致,凝云聚气成就人杰地灵。人力无穷,垦荒通渠,铺开稻美田丰。曹村,物富民丰,素有“中华进士第一村”之美誉。在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宫殿瑞乐宫,原名老行宫,继称溪尾宫。初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至今已有七百多年。 瑞乐宫尊奉“曹三王”,即曹村曹氏的始迁祖曹霭和弟弟曹霅、曹昌裔。他们原来居住在闽国长溪县霍童洞天所在的地方,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后来,因为闽国王室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殃及全国百姓。为了避乱,曹霭带着胞弟曹霅、曹昌裔北上毗邻的浙江云游,准备在安定富裕的吴越国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安心过日子的地方。 这一天,兄弟三人行到瑞安来暮乡许峰(今曹村),看到这里风光有山有水有俊美的风光,“颇具发祥之相”,就决定来这里定居。于是,在五代后晋年间(936-947年),他们带着家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瑞安来暮乡许峰居住。兄弟三个都饱读诗书、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牢记陶渊明、贾思勰等先贤“夫治生之道,不士则农”的教导,深知读书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带着子孙一边躬耕田地经营产业,一边乐此不疲地过着“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的生活,办私塾教导子孙,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耕读结合”“不士则农”的务实人生观。他们还出资出力修桥造路,帮扶穷苦人家,深受百姓敬重,在当地享有盛誉,也为后世奠定了曹村“耕读传家”千年繁荣的基础。 到了北宋末年,曹家子弟开始出仕做官,如曹霭第六世孙曹仁贵就当上了温州兵马司。他看到自己的孙子曹逢时天资聪慧,好学长进,就千方百计送孙子入学乐清的私塾,拜当地一位经学名师为师,并在清净处为孙子租下房子。没几年,曹逢时果然中了进士,从此开启了曹村进士迭出的壮美篇章。 曹绛、曹豳等相继投资兴办凤岗书塾、虎丘书院,延请名师,教育家族子孙,以实际行动传承“耕读传家”“义利兼顾”的家风。曹叔远、曹豳、曹觱、曹元发、曹良朋等数十人接连登科及第,甚至出现曹叔远、曹豳、曹觱、曹元发、曹良朋分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部、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形成罕见的“同门五侍郎”现象。在当时的朝廷和地方,担任文官武将的曹村人不下五六十人。据《曹氏族谱》统计,200多年间,曹村曹氏居然有82人中进士,其中“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6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6 人,乡贡进士者 9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曹家的耕读文化从曹村走向整个南中国大地,一时成了全社会的时尚文化,催生了“浙东学派”“永嘉学派”等新的思想学说。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皇帝下旨追封曹氏先祖曹霭为顺佑广福昭德王、曹霅为顺应广惠昭泽王、曹昌裔为顺济广宁昭显王,敕赐曹氏宗祠匾额为“孚泽庙”。从此,老百姓就亲切地尊称曹霭兄弟三人“曹三王”。 说起曹逢时的进士及第,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老者提灯、庇佑少年”的美丽故事。传说,曹逢时勤奋好学,常在老师的私塾读到半夜三更才回住处。从住处往返私塾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孩子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当曹逢时一出塾门,就会有一个老人提着灯笼在前面给他照亮回家的路途,使他得以顺利回家。传说那灯“红如日,亮如电,轻如蝉翼”。当曹逢时顺利回到住处时,转身想作揖道谢,那老人和红灯却总是突然消失。 因曹氏从福建迁居过来,“灯”又与闽语“丁”同音,多扎灯意味着多添丁。又因为“灯”与“登科及第”的“登”同音,所以,曹村从南宋开始就开始举办元宵灯会,“神灯现,名士出”这句俚语已流传近800年。“曹村花灯”与“中华进士第一村”的称号也成为曹村的金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