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西地村杨府宫: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 ||||
|
||||
西地位于泰顺中部,原九峰乡政府所在地。因当地寺庙较多,且百姓愿意施舍,故名“施地”,后以谐音称西地。 西地杨府宫坐落村东水门岙,北宋宣和七年(1125)始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村民包建我修建。文革期间损废。2013年重建,由庙墙、大门、天井、正殿组成。正庙与楼门各有双重檐翘,歇山顶双龙戏珠,大门上方悬挂“杨府宫”牌匾,庙墙正面雕花窗户8个。庙门有柱子8根,正殿有柱子10根。庙堂深11米,宽15米,高13米,占地约500平方米。正殿供奉杨府爷,两侧是三眼灵光大帝、劝善大帝、土地尊神、招财童子。 杨府爷是泰顺民间除陈夫人和马仙外第三大信俗,全县有宫庙50多座,西地杨府宫首屈一指。 杨府爷原名杨精义,祖籍浙江临海,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出生于瑞安陶山苌芬西村。唐总章二年(669年)考中二甲武进士,仪凤二年(677年)官封都督大元帅。杨精义十个儿子中,三子考中二甲武进士,官封洋湖都督;四子、八子、九子俱封为元帅。杨精义六十五岁辞职还乡后,建造一寺供奉诸佛,自己在北山静坐修道。传说他一百零八岁飞升,飞升后精光不散,人们祈祷多有应验。唐宝应元年(762年),袁晁暴乱,攻陷上饶、明州(今宁波),直犯东嘉州(温州)。当夜,杨公显圣,群匪惊恐,军心大乱,弃城溃逃,途中袁晁被杀,上饶、明州同时光复。礼部叶启正、户部陈天佑将杨氏父子事迹奏闻天子,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被封为太老仙翁正直真君、苌芬地主,夫人葛氏封为太郡夫人,十个儿子封为十洞尊王。时人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锡(赐)封侯”之美称。杨精义飞升后被尊称为杨府爷,信众甚多,凡经商、养殖六畜、下海捕鱼、种植庄稼以及治病等都祈求庇佑。 西地是革命老区,与其毗邻的九峰村白柯塆就是1935年10月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的地方,刘英、粟裕等曾在这一带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西地杨府宫位于通往白柯塆古道旁边几十米外的一个小山塆里,刘英曾在这里逃过国民党军队的追捕。 1935年9月的一天,刘英带着一个士兵从白柯塆来到西地,要一个地下交通员将一封信送给在福建寿宁县的叶飞同志,商量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事宜。刚坐下不久,就有村民来报告,说村头来了好几个国民党兵。刘英听后,拉着士兵立即向白柯塆方向跑去。 跑到杨府宫后面山头,只见对面山岭又下来几个国民党兵。原来,刘英等人在西地、九峰、峰文一带活动的消息已被国民党驻泰顺县城的警备班知道,头天晚上,他们有一帮人驻扎在泗溪,另一帮人驻扎在秀涧,那天正兵分两路,一路从泗溪方向搜索过来,另一路从秀涧方向搜索过来,约定在西地会合。进退无路,大白天往山上跑又容易暴露目标,刘英两人只得折回来,跑到杨府宫里躲一躲。凑巧那天宫里做道场,有两个道士一老一小,三个人打锣鼓,还有三个人是做道场的东家。刘英一看,不假思索,对道士说由他们扮道士。见是红军,两个道士立即将道袍脱下来,与刘英两人对换。刘英穿上道袍,一手拿龙角,一手拿灵剪,口中念念有词,一点也看不出破绽。 一会儿,刚才在山头上出现的几个国民党兵就来到宫里,有个带队的问大家有没有看见红军,大家都说不认识。答话的人都是当地口音,不像是红军。刘英管自己在做法念经,国民党兵一点也没引起怀疑,看了一会道场,在宫里前前后后搜索一番,就悻悻地离开了。刘英见他们走远了,才带着士兵回到白柯塆。 西地是泗溪通往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纪念馆的必经之处。最近一二十年,重走红军路,参观革命纪念馆的人不断增多。经常有人会到杨府宫休息游览。当地有一批老年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到杨府宫轮值烧香祭祀,打扫卫生。他们在祈求神灵保祐的同时,常常不忘向游人讲述当年刘英同志在这里假扮道士机智躲过一劫的革命故事,杨府宫成为一道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