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个突出”上下功夫温州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牌 | ||||
|
||||
温州是浙江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四个突出”为抓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谱写新时代温州民族工作新篇章。温州市人民政府、市民宗局等单位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龙湾区海滨街道宁城社区等7家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巴特尔副主席、刘慧副主任、孙学玉委员等领导先后来温调研指导民族工作,给予温州民族工作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一、突出党委主体责任,形成大统战格局 温州市委坚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一是建立党委主抓的民族工作机制。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民族工作协作机制。市委以大统战格局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确保民族工作“四个纳入”。依托乡镇民宗所、三人驻堂小组、村居网格员等基层民宗力量,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民族事务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形成“三级四纵”立体式帮扶格局。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温州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结对帮扶,省财政厅等省级部门结对温州7个民族乡镇、省统战系统结对联系16个民族村、省宗教团体结对14个民族村、市民宗系统结对15个民族村的“三级四纵”帮扶格局。2020年,市民宗局牵线省直单位、统战系统、民宗系统、宗教团体等结对温州7个民族乡镇和45个民族村,落实结对帮扶资金1983.3万元。三是创新“三位一体”领航机制。创新“思想领路、书记领航、先进领头”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先进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各级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模范个人、来浙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温州市十佳少数民族企业家”等先进民族团体和代表人物作用,以个体带群体,促盆景变风景,促进温州民族事业全面、全域发展。如左溪民族村等以美丽畲村创建为抓手,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创成了一批国家级民族乡村特色村寨,引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生态发展面貌。 二、突出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团结生命线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温州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37.8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的10%;少数民族成分有52个。我们高度重视城市少数民族管理与服务工作,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完善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宗教活动场所)工作,完善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四微”建设,目前创成“六进”262处,“四微”平台345个。在“六进”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文化礼堂,目前已进驻585个村(居)文化礼堂,让文化礼堂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指导正泰集团、杜白产业联盟等少数民族员工较多的民营企业建立少数民族联谊组织。充分发挥镇(街)民宗所职能,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如瓯海区瞿溪街道在埭头村警务室创新设立民族团结服务站,已为辖区内36个少数民族5187名群众提供服务,解决8项难题。二是保障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自由,采取分散布点、依法管理的方式批准设立四个穆斯林礼拜点,较好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过正常宗教生活的需求。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圆梦工程”,与青山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温”心助学项目,2020年完成对全市100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和家庭的资助,共计资助金额23.9万元。三是化解矛盾纠纷。建立热线电话,强化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动管理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掌握城区、城镇少数民族人员基本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生活状况和想法。做好重点区域、重点群体排查工作,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指导市伊斯兰教临时管理小组向全市穆斯林发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倡议书。疫情期间,指导礼拜点贯彻落实“两暂停一延迟”要求,确保穆斯林两个重大节日平稳过渡。近年来,帮助解决各类困难和妥善处置矛盾纠纷494 起。 三、突出民族乡村振兴,掌握发展总钥匙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温州有7个民族乡镇、111个民族村。我们高度重视民族乡村振兴,形成温州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辐射圈。一是制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一三五”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计划》《温州市少数民族专项资金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对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单位培育,且考核绩效优异的单位,在安排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倾斜。安排区域内经济富裕的乐清市和瑞安市分别结对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和苍南县凤阳畲族乡,每年给予80万元的专项帮扶资金。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在民族地区培育发展茶叶、瓯柑等特色农业,将传统农业做深做精形成品牌。二是落实引领措施。深入实施民族乡村人才振兴“领头羊”工程,通过帮技术、帮项目、帮资金、帮信息等形式,在民族乡村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领头羊”。截至2019年底,全市111个民族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农村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5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三是实施乡村振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空间布局、治污美村、垃圾减量、民居改造、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民族乡村在环境资源、特色文化上的比较优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7条民族乡村振兴带,创成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周山、西坑、青街、竹里、司前),建成11个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成15个3A级景区村庄的民族村。 四、突出民族文化繁荣,画好共识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温州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系列举措,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激发民族传统文化内生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通过设立畲族文化传承资金、开展文化传承人培育等措施,建立“温州市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示范培育基地”11家,先后成立“山哈文化潇歌工作室”等26家民族工作室,充分挖掘和传承畲族传统特色文化。今年,我们还举办了首期以畲歌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培训班。二是提升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力。整合传播渠道,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疫情期间,我们依托网络信息平台,直播各地民族乡村举办的《云上“三月三”》活动;今年5月,《温州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出。三是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大舞台,建成平阳青街畲族乡月光畲文化景观带,泰顺司前畲族镇特色民宿村等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成功举办“2020民体杯全国陀螺比赛暨温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充分展示新时代温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独特魅力。四是增强民族传统文化向心力。温州注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此提升各族群众劳动就业、融合发展能力,搭建沟通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桥梁。2019年,鹿城区开设温州首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今年,根据需求新增了瓯海区培训点。同时,温州还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学校的教学环节,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带进课堂、促其植根校园。
|
||||